党建动态
您当前位置是: 首页» 党群工作» 党建动态
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入学习“十九大”报告精神

  2017年10月24日下午,在“十九大”胜利闭幕的当天,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全体教师首次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报告精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主任张守连老师用四个“新”字就报告的总体内容和精神进行了系统解读。  

  

  首先,张守连老师系统解读了“新时代”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张守连老师认为,十九大报告的创新点之一是清晰地指出了“新时代”的科学内涵和时代昭示。“三个意味着”:一是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二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三是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五个“是”:一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二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三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四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五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时代。它实质上回答是这样的五个问题:我们要走什么样的道路,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我们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我们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我们要做出什么样的贡献。

  

  张守连老师深入解读了“新思想”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张守连老师认为,十九大报告的创新点之二是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认为它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张守连老师为大家解读了“新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张守连老师认为,十九大报告的创新点之三是指出,中国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改变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的判断。人民需求方面,温饱问题解决了,全面小康也要建成了,“美好生活”不仅包括吃饱穿暖,更是吃好穿好行好住好,而且还有“非物质”的需求,比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社会生产方面,我国已经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很多方面都进入了世界前列。现在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主要矛盾的两方面,都已经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领域,而是拓展到了社会发展的领域,这也意味着未来对社会发展、社会建设,我们会更加重视、着力更多。

  张守连老师重点解读了“新目标”即“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张守连老师认为,十九大报告的创新点之四是,围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这“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强化了新发展理念中“绿色发展”的提法。这样的奋斗目标,又分解成“两个十五年”。从2020年到2035年这个15年,目标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目标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通过深入地学习和热烈的讨论,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教师对十九大报告精神有了更加深入的领悟。下一步,马克思主义学院将就十九大报告精神进课堂进行深入研讨,在各门课程教学中宣讲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