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筑文化研究基地
您当前位置是: 首页» 基地建设» 北京建筑文化研究基地
北京建筑文化研究基地

                                     北京建筑文化研究基地

  基地介绍

  一、基本概况

  2010年,我校“北京建筑文化研究基地”被北京市社科规划办、北京市教委批准为北京市级哲学社会科学基地。

  基地以文法学院为主,整合建筑学院、环能学院、测绘学院、图书馆等单位的研究力量构成,涉及哲学、社会学、法学、建筑学、环境科学、管理学等学科。

  我校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宋国华教授任基地主任,其研究方向是生态环境和理论生态学;组织部部长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主任高春花教授、建筑学院院长刘临安教授任副主任,原住建部原科技司和外事司司长、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重庆建筑大学博士生导师李先逵教授任基地首席专家和学术委员会主任,其研究方向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和北京民居建筑文化。

  基地建设目标是:围绕“三个北京”和世界城市建设,开展北京建筑文化特色研究、建筑伦理研究和北京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将基地建设成政府在建筑、规划、工程和管理方面的公共政策智库;针对北京城市特点,依托学校优势学科,加强建筑文化领域的交叉学科研究,推动研究成果向社会及教学资源的转化,将基地建设成为北京市建筑文化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

  二、条件建设

  1.图书资料:基地拥有建筑文化、城市文化等方面的相关图书资料3万多册;订有相关中外文期刊杂志150余种;我校图书馆有人文社科类图书30万册;我校与住建部中国建筑文化中心合作,建立了国内唯一的建筑专业图书馆,目前馆藏建筑类图书约40余万册(件),为国内馆藏最丰富的建筑类专业图书馆。我校图书馆还建设了专业特色资源平台以及建筑文化、老北京特色资源库。

  2.工作场地:基地在大兴新校区和西城校区均有研究场地。其中,基地主任办公室1间(55平方米)、基地行政办公室1间(22平方米)、资料室(265平方米)、基地小型会议室1间(39平方米)、基地中型会议室1间(65平方米)、基地教授工作室1间(20平方米)。
 

  3.工作设备:电脑30台;笔记本5台;打印机10台;扫描仪2台;传真机1

  台。

  三、基地有三个研究领域

  1.北京城市建筑文化特色与功能研究。主要方向有:北京传统建筑文化的意义及功能;北京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建筑文化特色;北京城市公共建筑物和公共空间的文化内涵;北京城市建筑形态的文化功能等。

  2.建筑伦理研究。主要方向有:建筑、规划、工程活动的价值取向;建筑、规划、工程活动的公共参与;西方建筑思潮的伦理分析。

  3.北京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主要方向有:北京城市建筑遗产的类型与特征;北京城市建筑遗产的文化功能评价;北京城市建筑文化遗产的再利用。

  

  四、科学研究

  “十一五”期间,基地承担各级各类课题39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重大招标课题1项(子课题),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课题14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2项,局级立项课题21项。其中,王平副教授的“建筑工程代理制研究”获得国家社科规划办资助。特别指出的是,基地自建设以来,得到了市社科规划办和市教委的大力支持,每年都可获得立项2-3项。如“建筑的伦理问题及解决途径研究”、“北京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研究”、“社区居民交往方式与道德建设研究”、“北京革命历史建筑物的文化功能研究”、“建筑节能问题的法律法规研究”、“建筑节能政策研究”等等。

  “十一五”期间,以建筑哲学、规划哲学和空间哲学为学科视域,以北京城市公共空间以及建筑工程伦理为论题,完成北京市社科规划办以及北京市教委课题4项,分别是:《我国城市空间公平问题的伦理反思》、《美国民事没收制度对我国法制建设的启示》《社会工作者在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养老过程中的功能研究》《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文化建设目标、内容及路径》等。举办全国性“建筑伦理与城市文化”学术研讨会3次;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1次;出席国内外学术会议40余人次;出版著作20余部,发表论文150余篇。有20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有100余篇论文被CSSCI收录。像《北京胡同研究》、《城市成长管理的空间策略》、《建筑的伦理意蕴——建筑伦理学导论》、《城市规划——一种伦理学批判》、《我国城市治理中公民参与研究》等都是“文化软实力研究”、“城市伦理研究”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等领域里的最新著作。8项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秦红岭教授的《建筑伦理学导论》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五、队伍建设及人才培养

  1.组织结构、基地负责人及简介

  基地设有学术委员会和管理委员会,前者负责基地的项目策划、课题制定和学术评价等工作;后者负责基地的日常管理和协调工作。

  学校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宋国华教授为基地主任。

  宋国华:1955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博士,教授,现任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北京林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先后在国家权威期刊发表学术文章76篇,出版专著2部,主编和参编教材7部。兼任中国生物数学学会常务理事、《生物数学学报》编委。主要在生态环境、微生物、理论生态学等领域从事理论与应用的研究;主持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863重大课题“植物多酚保护剂研究”,任课题组副组长;2004年主持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发展计划面上项目“水环境中植物多酚抑菌的机理研究”;2005年以来或参与主持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专项资助项目“饮用水种植物多酚抑菌机理的研究”,国家重大水专项“缺水地区小城镇水环境治理和综合利用”,“引黄水库水源系统水质改善技术研究与示范”等项目5项;1998-2000年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学天元基金)“数学教育现代化的研究与实践”、“工程教育与工科数学的研究与实践”;主持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高维的微生物连续培养数学模型的研究”课题3项;主持吉林省教委科研课题2项;此外,还主持和参与了建设部、北京市教委、辽宁省规划办等教改课题8项。1992年被评为吉林省省直先进个人;1993年评为吉林省优秀教师;1995年被评为沈阳建筑工程学院教学优秀一等奖;其论文《一类微分方程的极限环的唯一性》获河北省优秀论文三等奖;《大型Volterra积分微分方程的稳定性》获河南省优秀论文二等奖。2008年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

  原住建部原科技司和外事司司长、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重庆建筑大学博 士生导师李先逵教授任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和首席专家。

  李先逵:1944年生,四川达县人,1966年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建筑学五年制本科专业,1982年该校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研究生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1984年-1986年旅欧留学进修并考察建筑及艺术。

  历任重庆建筑大学建筑系副系主任,校研究生部主任,图书馆馆长,副校长及建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建设部人事教育劳动司副司长、建设部科技司司长。并兼建设部全国注册建筑师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建筑历史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中国民居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传统建筑园林研究会理事,全国高校建筑学科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建设教育协会副理事长。

  其研究方向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和北京民居建筑文化。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参编建筑历史、建筑艺术论著多部,主要有《中国建筑的哲理内涵》、《中国园林阴阳观》、《干栏式建筑的起源与发展》、《苗族民居建筑文化物质刍议》、《西南地区干栏式建筑类型及文脉机制》、《建筑生命观探新》、《古代巴蜀建筑的文化品格》、《建筑价值与创作》、《建筑史研究与建筑现代化》、《风水观念更新与山水城市创造》、《中国民居的院落精神》等,编辑出版《意匠集--中国建筑家诗词选》并发表诗词数十篇。除教学、科研外还直接从事建筑设计实践,建成工业民用建筑工程项目数十项。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十余名。《四川大足石刻保护研究》获四川科技进步二等奖,《建筑学体系化改革》获国家高校教学成果优秀奖。

  2.人才培养:一是将研究的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二是直接吸收学生参加研究项目,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服务于我校办学定位和北京城市建设。同时,在学生中进行城市文化教育和实践活动,如积极参加北京市大学生建筑文化节,取得好成绩;以“大学生与世界城市”为主题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北京市大学生建筑文化节”; 2010年上半年,通过北京市教委的答辩,“大学生城市文化教育基地”被确立为北京市素质教育基地。基地将城市与建筑文化教育纳入培养方案,开设了《城市文化教育专题》选修课程,选课达300多人次,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六、社会服务

  基地通过以下方式进行社会服务:一是承担政府委托项目,比如承担了前门改造项目,以及大栅栏、法源寺、岔道城、川底下等7个片区的历史街区保护项目;二是进行社会培训,比如为展览路街道社会工作者进行培训,强化现代城市管理的理念;三是进行文化传播工作,2008年到2010年,我们连续三年申请并承担了北京市教委的特色资源库项目,该项目是一个以图片为主,配以文字、音视频等文化要素的资源包,通过网络技术向社会发布,对广大市民和学生进行城市文化传播和城市文化教育;“北京古都文化历程”等2个资源包被评为优秀资源包。

  七、合作交流

  1.主办会议

  基地自成立以来,先后主办过多次学术研讨会。2011年1月8日,建筑文化基地和北京市“建筑伦理创新团队”、学校工会联合主办“性别视野下的建筑与文化“学术研讨会。2011年7月2日,主办”文化软实力与北京世界城市建设“学术研讨会。来自我校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与单位的专家学者约35人出席。2011年11月20日—24日,主办“第三届建筑与土木热点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分会场学术研讨会,主题是“基于城市生活与文化背景下的低碳战略”。邀请到美国著名城市理论专家索加、约瑟夫以及中国社科院、华中科技大学的专家学者出席会议。2012年3月,我校建筑文化基地又主办了“城市化背景下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研讨会。

  邀请北京行政学院、首都师范大学、《高校理论战线》的著名专家出席会议。

  

  八、“十二五”建设目标及预期成果

  “十二五”期间,北京建筑文化研究基地将继续以服务北京城市建设为宗旨, 研究北京建筑文化和城市文化,打造以研究项目为支撑,由跨学科、跨专业人员构建而成的学术研究团队;凝练特色鲜明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开设一批建筑文化和城市文化课程,推出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培养“设计伦理学与美学”方向研究生。具体工作如下:

  基地具体工作任务是:

  1.研究方向。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彰显研究特色,将城市文化软实力研究、北京革命历史建筑物的文化功能研究、北京工业建筑物的历史价值研究、城市空间的伦理问题研究、设计伦理与美学理论研究作为“十二五”期间的研究重点。

  2.研究项目。组织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争取申请成功1-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并完成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4-5项,完成北京市教委和市委组织部项目5-6项。

  3.研究成果。完成专著4-5部,译著4-5部,论文1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50篇,提高论文转载率和引用率,扩大基地的学术影响。

  4.学术交流。举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10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50余人次。

  5.学生培养。培养设计伦理学与美学理论方向的研究生10-15名;为全校本科生开设《城市文化教育》选修课和专题课,提高在校学生的城市文明素质。

  6.学科建设。继续加强“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与我国城市发展”的学科方向研究,充实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以“设计伦理学与美学理论”研究方向为基础,培育哲学一级学科,重点加大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伦理学、美学二级学科的建设。力争在学校支持下,申报成功“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或“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

  7.队伍培养.建设一支以基地为平台,以研究项目为支撑的跨学科优秀科研团队;培养5-7名青年学术骨干。

  今后,基地将继续按照市级科研基地建设的要求,完善工作程序,深化研究领域,凝练研究方向,强化社会服务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夯实发展基础,提高基地工作水平,为北京城市文化与建筑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为“三个北京”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科研成果

  “北京建筑文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014年专项项目库建设明细表

  

  序号

  名称

  负责人

  项目编号

  绩效目标

  经费额度

  1

  北京社区文化空间效用研究

  高春凤

  BRBAC20130011

  学术论文2篇

  1万元

  2

  北京市建筑文化遗产适应性保护的法律制度研究

  王丹

  BRBAC20130012

  学术论文2篇

  1万元

  3

  北京城市公共空间的管理政策研究——以西城区为例

  张守连

  BRBAC20130013

  学术论文2篇

  1万元

  4

  建筑事故责任认定中期待可能性理论应用研究

  袁力

  BRBAC20130014

  学术论文2篇

  1万元

  5

  北京世界城市软实力视野下的公民道德研究

  张溢木

  BRBAC20130015

  学术论文2篇

  1万元

  6

  北京市建筑扬尘治理利益协调机制研究

  李志国

  BRBAC20130016

  学术论文2篇

  1万元

  7

  建筑选址的生态价值取向研究

  刘炳良

  BRBAC20130017

  学术论文2篇

  1万元

  8

  国外工程建设中环境保护案例分析和启示

  吴彤军

  BRBAC20130018

  学术论文2篇

  1万元

  9

  北京城区失独老人社会支持政策研究

  晁霞

  BRBAC20130019

  学术论文2篇

  1万元

  10

  文化软实力与北京城市文化对外宣传研究

  常宗耀

  BRBAC20130020

  学术论文2篇

  1万元

  11

  北京低碳城市建设社会政策研究

  陈南雁

  BRBAC20130021

  学术论文2篇

  1万元

  12

  西方电影中“北京城市”空间构形研究(1979-2009)

  朱姝

  BRBAC20130022

  学术论文2篇

  1万元

  13

  语言景观对北京外国人文化融入的影响研究

  聂平俊

  BRBAC20130023

  学术论文2篇

  1万元

  14

  西方现代建筑思潮中的伦理思想

  郭晋燕

  BRBAC20130024

  学术论文2篇

  1万元

  15

  国外文献中对北京建筑文化的研究现状分析

  孙华

  BRBAC20130025

  学术论文2篇

  1万元

  16

  20世纪初期西方文学中的北京形象研究

  许辉

  BRBAC20130026

  学术论文2篇

  1万元

  17

  北京城市规划公众参与问题研究

  彭磊

  BRBAC20130027

  研究报告1部

  学术论文2篇

  1万元

  18

  北京市流动儿童文化融入现状及对策研究

  杨娜

  BRBAC20130028

  研究报告1部

  学术论文2篇

  1万元

  19

  澳大利亚城市文学的生态视角对北京城市生态发展模式的借鉴意义研究

  武烜

  BRBAC20130029

  研究报告1部

  论文集1部

  1万元

  20

  首都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中专家参与有效性

  

  

  

  

  “北京建筑文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013年开放课题情况明细表

  

  

  项目名称

  负责人

  课题编号

  所在单位

  绩效目标

  经费额度

  建筑、创意产业与城市文化的创新与实践

  刘亚军

  BRBAC20131101

  吉林大学

  学术论文2篇(核心1篇)

  2万元

  《道德经》的生态思想对建造绿色建筑的启示

  王乐

  BRBAC20131102

  中共中央党校

  学术论文2篇

  (核心1篇)

  2万元

  沃尔特?司各特与他的阿柏茨福德——以阿柏茨福德庄园建筑浪漫主义风格为中心

  刘国朝

  BRBAC20131103

  北京建筑大学

  学术论文2篇

  1万元

  北京市建筑扬尘治理利益协调机制研究

  李志国

  BRBAC20131104

  北京建筑大学

  学术论文2篇

  1万元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建筑思想研究

  杨发庭

  BRBAC20131105

  中共中央党校

  学术论文2篇

  1万元

  北京世界城市软实力视野下的公民道德建设研究

  张溢木

  BRBAC20131106

  北京建筑大学

  学术论文2篇

  1万元

  北京城市公共空间管理政策初探——以西城区为例

  张守连

  BRBAC20131107

  北京建筑大学

  学术论文2篇

  1万元

  北京城区失独老人社会支持政策论纲

  晁霞

  BRBAC20131108

  北京建筑大学

  学术论文2篇

  1万元

  建筑选址的生态价值取向研究

  刘炳良

  BRBAC20131109

  北京建筑大学

  学术论文2篇

  1万元

  20世纪初期西方文学中的北京形象研究

  许辉

  BRBAC20131110

  北京建筑大学

  学术论文2篇

  1万元

  北京城市规划公众参与问题研究综述

  彭磊

  BRBAC20131111

  北京建筑大学

  学术论文2篇

  1万元

  语言景观对北京外国人文化融入的影响

  聂平俊

  BRBAC20131112

  北京建筑大学

  学术论文2篇

  1万元

  国外文献中北京建筑文化研究现状的初步分析

  孙华

  BRBAC20131113

  北京建筑大学

  学术论文2篇

  1万元

  总计

  

  

  

  

  15万

  北京建筑文化研究基地秘书处电话

  北京建筑文化研究基地秘书处电话:010-61209213
办公室电话:010-61209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