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管理
您当前位置是: 首页»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管理
北京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方案(2020—2023年)

为加强我校思想政治理论的建设,根据《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年工作要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案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要求,对照和党中央、教育部及北京市领导讲话精神,多次组织各个层次的学习和研讨,寻找我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强化政治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和底线意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为主线,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坚定广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课程建设总体目标

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做好三进工作,即进教案、进课堂、进学术研究的需要。因此,要以深化课程建设为中心推进三个规范建设,即课程建设的标准化、信息化和实践项目精品化;同时要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立足课堂主阵地、主渠道,延伸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广度,提升服务学校和社会的能力。

三、课程建设基本内容

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干课程为基础,以拓展选修为补充,构建多维融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

实施课程建设标准化工程,进一步提高课程政治站位。课程建设标准化要将教材体系转化为符合学校学生实际成长需要的教案体系。各教研室根据“三进”要求和新教材进行集体备课,修订课程标准、统一教案和课件、增加课程实践项目、修订课程考核评价方案。

在思政课的日常教学过程中,继续“马原”“概论”“思修”“纲要”小班授课、“形势政策课”大班授课的授课模式,为提高思政课的时效性打下良好基础。

四、教案方法手段建设

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管理有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体系。

(一)注重课堂教案过程整体设计,增强学生课堂存在感

针对学生存在的消极学习心理状态和他们乐于接受新事物的特点,教师根据教案内容增加课堂教案活动,以便于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教案中,给他们更多自我展示的机会。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互为“主体”。教师重在启发、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使课堂教案由传统的“要你怎么做”的被动思维模式转变为“我应怎么做”的主动思维模式。

(二)创新课堂教案方法,增强思政课堂教案亲和力

具体的教案过程中除传统讲授法、案例教案法,还大力采用项目教案法、情景模拟、角色互换、项目法等多种教案方法。利用具体的任务来驱动教案,使学生在学习-总结-提高的过程中逐步发挥主动性,创造性。以情景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课程建设主要措施

建设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才体系,不断提高专职教师整体素质。

严把政治关。在日常教案中,严格教师管理,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上不能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或理论素质、教案水平达不到相应课程要求的,都不准许继续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实施教师听课互评互学制度。学院每学期都会安排教师之间相互点评,肯定优点,直言不足,提高每位教师的授课质量。

六、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方案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建设方案

1.课程宗旨

通过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

2.加大“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式教学改革

借鉴案例和参与式学习教学法的基本理念和实践模式,强化“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式教学改革成果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既充分利用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较为熟知的优势,又能切实培养起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方法论体系,让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感觉是既有趣,又有用;通过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致力于实现两个根本转变:(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理念和授课模式从管、灌、压的传统模式向提升大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求发展的“三自”素养的转变;(2)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态度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3.加强原著导读课程建设

充分利用学校加强大学人文社科类课程建设的有利时机,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等原著导读课程纳入教学规划,实现教学内容的优化。

4.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全过程的自觉意识和有效路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全所教师在集体备课中自觉坚持和强化整个教学过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尤其是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真理与价值、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建设和完善、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等章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原理实现内在统一性讲解。

(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建设方案

1.课程宗旨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2.课程建设指导思想

在课程建设中要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承担起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立足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课程建设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强化集体备课,探索并实施专题式、研讨式教学模式

(1)强化集体备课。每月开展一次教研室集体学习交流活动,就本月思想政治领域的重大问题、教学中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2)探索并开展专题式教学。在严格贯彻课程建设指导思想的前提下,对现行教材内容进行合理整合,进行专题式教学。先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确定教学专题,然后根据各位教师的特长和优势将专题落实到人。专题备课任务完成后,教研室再进行集体备课,交流并补充教学资料,实现资源共享。

(3)积极探索研讨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大班教学环境下实施研讨式教学,教研室教师已经进行了多年探索,并积累了较为成熟的经验,深受学生喜爱,计划将这种模式进一步推广。

4.推动课程考核改革

(1)在现有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课程考核改革,加大平时成绩(含考勤与研讨、作业等)的比重。

(2)在期末考试中,减少知识再现部分的比重,将考察重点放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上。

(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方案

1.课程宗旨

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历史观,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分析和认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人物。深刻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选择了改革开放。

2.教师科研-教学互补建设

(1)定期召开教学、科研会议,实现研究所在教学、科研上的集体协作。

(2)支持教研室各位老师关注北京革命纪念建筑物方面的研究和教学融入,提高科研水平,提升教学效果。

3.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

开展“实践教学”,依托100多个北京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丰富的历史资源,设置“学生自主探究型”微课作业,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研究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4.对外交流

(1)积极参与教育部、北京市举办的各种教学研讨会,及时了解本学科的新动态。

(2)加强与其他高校之间的横向交流与协作,学习借鉴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

(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建设方案

1.课程宗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主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大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2.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设定为教学和考核的中心

教学中始终坚持以传授理论知识为基础,以提高学生思想水平为最高目的。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了解学生专业思想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举案例,剖析、批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的观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严格落实教师的课堂教学纪律,杜绝教师在课上与课下的任何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言论。

3. 课堂教学改革与建设

坚持中、小班规模教学,加强学生课堂纪律管理。根据学生的实际与教师的特色,创新教学方法,推广“案例教学法”。探讨平时成绩、实践成绩与课堂成绩相结合的考察考试方式。

4.集体备课与提升教学实效性制度建设

每月集体备课次数不少于1次。坚持集体备课,明确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共同分析教学中的难点与要点。坚持教师听课互评互学制度、教学观摩与点评制度,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每位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4个学时,每学期教学观摩活动不少于1次。

(五)硕士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和“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建设方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

1.课程宗旨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主要针对当代世界和中国的现实背景,分专题研究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深化和拓展本科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关理论,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与信念。

(2)“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主要进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教育,通过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观察和分析社会历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培养硕士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哲学社会科学专业的学习方法。

2.课程建设基本原则

(1)导向性:课程要坚持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贴近研究生思想和学习实际,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

(2)有效性:评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是否成功,核心的指标在于育人实效是否得到显著提高,要追求润物无声的教学境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要求有机融入教学过程中,不能变成枯燥的说教。

(3)层次性: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形成本科、硕士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内容相衔接、层次要求有区别的课程设置和教学体系,避免与其他时段课程的交叉、重复,造成学生“审美疲劳”。

3. 坚持“以问题导入的专题化研究型教学”模式

为了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发挥教师各自所长、知识结构互补的团队作业优势,实行专题讲座的授课方式,每一专题都是主讲人在个人研究基础上的讲授,并实行课程主持人与讲授人双重责任制度。同时,由课程建设主持人负责协调课程的安排和主讲人的调换,并负责召集授课成员定期研讨课程内容的调整和完善工作,以及改进教学方式等问题。

(1)学生在本科、研究生阶段都必须要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相对重复的内容可能导致研究生对这门课的认知度淡化;因此要坚持“以问题导入的专题化研究型教学”模式。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划分为若干专题,“详教材所不能详,略教材所不能略”,从专题和案例实现教学的“步步高”,提升研究生课程教学水平,与本科生“概论”课教学区别开来。

(2)开展“研究型教学”,鼓励教师把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自己的研究工作融入教学之中。在研究型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思考问题。理论研究可更深入地理解教学专题知识和各种社会问题,甚至提供诸多好的教学素材,成为有效进行课堂教学的理论能力支撑;教师要在教学中提升科研能力,要把研究型教学成为促进教师加强科研的载体。在讲课中,要斟酌设计理论表达方式,借助图片、视频等丰富网络多媒体资源和通俗化形象化语言,以求深入浅出解读理论,突出视野的广度和思考的深度。

4.“三个结合”与“一个注重”的教学维度

硕士研究生两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力求做到“三个结合”与“一个注重”的教学维度。

“三个结合”是指:

在方法论的阐释上,为了避免单纯的方法论描述所造成的抽象、枯燥、难以接受等问题,立足文本示范的维度,特别是立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经典著作,努力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阐释相结合,以文本为例证展示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视角、思维方式和方法等;

在方法论的讲解上,为了关照研究生受众的多学科性,特别是建筑学类、经济学类、管理学类的背景,避免与学生专业以及其研究工作的脱节所产生的外在感、疏离感,着眼跨学科的维度,努力把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与当代人文社会科学方法的说明相结合,进而呈现马克思主义与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大科学”“广视角”“跨领域”的新解读;

在方法论的教学上,为了体现方法论与世界观的一致性、方法与观念的互释性,避免“显”的观念、思想与“隐”的方法、方法论的两层皮的机械性和断裂性,引起学生对方法论、方法、手段等思维工具的重视,我们侧重有机论、整体论的维度,把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与马克思主义观特别是其哲学观的讲解相结合,展现各门学科、各类方法的局限性与互补性,使学生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理解,特别是其方法论对各门学科理论研究的作用。

“一个注重”是指,注重彰显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优势地位及其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意义与价值。

(六)博士研究生“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建设方案

1.课程宗旨

运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深入分析当代世界重大社会问题和国际经济政治热点问题、当代科学技术前沿问题和科技社会问题、当代重大社会思潮和理论热点等,帮助博士生进一步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构建“案例导入+研讨提升+情境体验”综合教学模式

该模式以案例导入为切入点开始各专题的讲授,在课程讲授中组织博士生进行研讨,提升对问题的认识,同时在其中穿插一些情境体验,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学生的感官体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案例导入: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热点和学生兴趣选择案例导入教学,选取的案例既是教材的重点内容,又是社会热点,同时学生又有兴趣的问题。

研讨教学:教师如果全程讲授,学生主动参与程度不够,对博士生来说,这样的课程吸引力不足。教师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如果没有精心的准备,一般也难做出系统的全面的回答。

情境体验:在讲授和研讨的基础上,加入情境体验,增加学生的身体体验,更好提高教学效果。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视频资料。如果条件许可的话,组织学生进行课外的参观调研。

通过“案例导入+研讨提升+情境体验”综合教学模式的建构和实施,切实培养起博士研究生在扎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的基础上,勇于直面现实问题和理论挑战,有效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和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的本领和素养。

3.实现马克思主义引领当代社会的目标定位

(1)坚持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理论基础地位。把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阐释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理解之上,在依循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统一原则的同时,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方法论意味。

(2)凸显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对人文社会科学方法的新贡献。把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阐释放置在人文社会科学方法历史演进和发展脉络中去,进而,彰显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创新性和当代价值。

(3)重点呈现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根本性问题。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是一个理论体系,涉及众多问题,在学时有限的情况下,必须突出其关键内核,阐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视域、根本方法、思维方式和解释原则等核心问题,以彰显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所实现的重大变革。

(4)做到既突出重点又兼顾一般。在重点讲解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同时,又关照到人文人文社会科学方法,努力避免历史上曾出现的误区:既要避免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取代整个人文社会科学方法,用唯物辩证法代替自然科学方法和人文社会科学方法的极端做法;也要避免用现当代人文社会科学方法来遮蔽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另一种极端做法。因此,必须在多种理论视域的融合中,彰显人文社会科学方法的多样性和丰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