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新闻
您当前位置是: 首页» 首页栏目» 部门新闻
我院于红教授主持的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加强党内监督和外部监督有机结合的机制研究”举行开题论证会

  2017年11月25日,我院于红教授主持的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加强党内监督和外部监督有机结合的机制研究”开题论证会在西城校区举行。学校党委书记王建中教授,党委副书记张启鸿研究员,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规划处处长肖士兵以及全国党建研究会顾问、中央党校卢先福教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北京高校党建研究会监事长冯培教授,中组部党员教育中心综合处处长张红军,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吴美华教授,全国党建研究会特约研究员、北京市委党校姚桓教授 ,北京大学政党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金安平教授以及课题组全体成员参加了开题会。会议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孙希磊教授主持。

      王建中首先代表学校向与会领导和专家学者表示感谢,同时也感谢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一直以来对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指导和支持。他向与会人员介绍了我校办学定位、办学特色。他说:几年来,学校在机构设置、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重视哲学社会科学教学和研究,加大政策落实力度、抢抓发展机遇、下达力气引进高层次人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和诸多党建研究成果。他指出,于红教授主持的“加强党内监督和外部监督有机结合的机制研究”获得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立项,立意高、难度大、价值强,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体现,也对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和党建工作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学校会一如既往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积极协调各方力量做好相关服务保障工作,希望各位专家、学者针对课题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完善课题的研究方案,促进该课题研究的顺利展开。

       于红代表课题组从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思路方法和研究计划等方面向与会领导和专家做了详细汇报。她谈到,课题组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注重实证研究,聚焦关键领域和关键对象,做好实践总结、理论凝练、政策建议,形成一套有效的党内监督和外部监督有机结合的机制。

      与会专家认真听取了课题组的开题汇报,充分肯定了课题紧扣党的十九大关于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的设计思路,认为该课题选题价值高、论证比较充分、结构比较合理,创新之处和特色较为明显。同时,与会专家也针对课题实施的具体问题,就研究框架的调整、研究内容的聚焦、研究方法的灵活运用等方面中肯地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肖士兵在发言中对我校承担的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的管理工作表示肯定,同时就于红教授承担的重点课题提出了指导性要求,强调要聚焦问题,把研究工作做扎实,力争推出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和决策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

      张启鸿在听完专家的发言后,对专家的精彩发言表示感谢,对学校党委的支持表示感谢,从分管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角度肯定了课题研究和专家指导对实际工作的帮助和意义;从课题组骨干成员的角度表示了对课题的积极支持,并具体阐释了自己所承担的相关研究任务。

       王建中在最后的总结发言中从全面从严治党的高度,运用跨学科研究的视角,对课题研究讲了三点要求和体会:一是政治性。 王书记强调,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定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一定要在这个前提下开展研究,把握好政治定位。他还从管理学的角度,以质量监督内外结合的体系为例,强调党内监督和外部监督目标和任务的一致性,就是一切为了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二是科学性。王书记强调,课题的研究一定要在学理上、学术界站住脚,立得住,必须在科学的方式方法的指导下逐步推进,按照科学的规范去研究。本课题的研究核心就是“机制”问题,要重视它背后的科学规律和内部机制的研究,要围绕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现在有效管用的机制和提出解决当前党建存在的突出问题的机制两个方面探索研究真正有效管用的党的监督机制。三是精确性。王书记强调,课题研究最忌泛泛而谈,要从研究领域下沉到研究问题,厘清研究的边界,列出研究的问题,聚焦问题,明确成果,思路清晰,发力精准,以确保课题按时高质量的完成。